高雄大立商圈車禍——我們的道路,真的安全嗎?

高雄大立商圈車禍——我們的道路,真的安全嗎?

高雄大立商圈車禍——我們的道路,真的安全嗎?

高雄大立商圈車禍——我們的道路,真的安全嗎? 

3月15日,高雄市新興區的大立商圈發生了一起嚴重車禍,一輛貨車突然失控,衝上徒步區,撞傷行人。本應是行人安全步行的商圈,為何車輛能輕易侵入,甚至造成嚴重傷害?這起事故不只是個案,而是台灣道路環境長期存在的問題縮影。

車輛「失控」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類似的新聞並不陌生,過去我們已經看過無數次「車輛失控」衝撞行人、店家、騎樓的事件,卻總是在事故發生後才檢討,直到下一次相似的悲劇再次發生。每當「失控」這兩個字出現在新聞標題裡,我們是否該問:

  • 為何我們的城市允許這麼多具高動能、高殺傷力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以「失控」之名,奪走行人的安全?
  • 我們的道路規劃真的足夠保護行人嗎?
  • 我們的監理制度是否仍有漏洞?

徒步區需要防撞柱或其他物理阻隔

如果徒步區設有防撞柱或其他物理阻隔,這起事故的嚴重性或許能夠降低。然而,我們的城市規劃在行人安全上仍然有諸多缺陷,例如:

  • 徒步區僅靠標誌或地面標線區隔行人空間,完全無法真正防止車輛誤闖。
  • 缺乏適當的物理屏障,使車輛得以輕易侵入。
  • 未強化監理與執法,導致駕駛習慣未能改善。

監理制度與駕駛教育的漏洞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類「車輛失控」事故屢見不鮮,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監理制度仍有漏洞?

  • 台灣的道路上,每天有無數輛車行駛,當中有多少輛車的煞車系統已經老舊失效,卻沒有被發現?
  • 有多少駕駛因疲勞駕駛未受良好駕駛教育,而無法在緊急狀況下做出正確反應?
  • 當這些車輛與駕駛行駛在我們的城市中,行人真的有足夠的安全保障嗎?

我們該做什麼?

這起車禍的發生,不僅是個別駕駛的問題,而是整體制度的問題。我們應該思考:

  • 車輛檢驗制度是否真正落實?
  • 職業駕駛是否受到適當的安全教育?
  • 商圈、學區、行人徒步區的道路規劃,是否真的站在行人安全的角度來設計?

我們不該等到事故發生才檢討,更應該提前建立完善的防範機制,讓行人的安全不再取決於駕駛的技術或運氣。

行人優先不是口號,而是基本權利

當我們的社會允許這麼多殺傷力極高的工具在城市中運行,卻沒有確保它們能被安全地管理,我們便無法說這是一個對行人友善的城市。

車輛的「失控」不應只是個案,而應該被視為一個結構性問題,需要從監理、道路設計、行人權益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