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號誌路口的安全設計改進措施與成功案例

無號誌路口的安全設計改進措施與成功案例

無號誌路口的安全設計與改善案例|街道醫學院

無號誌路口的安全設計改進措施與成功案例

從一條白線開始的隱憂

在台灣多數城市的街頭,我們時常能見到無號誌路口僅以一條斑馬線作為行人過街的保護,然而,這條白線在缺乏工程誘導與減速設計的情況下,往往成為行人與駕駛風險交會的地帶,即便有駕駛主動停讓,後車未減速也可能發生追撞意外,工程不到位的設計環境,讓「停讓」成為一場不確定的賭局。  

國際案例告訴我們:安全,是設計出來的

在美國、英國、荷蘭與日本等城市,街道安全的進展並不是靠標語或道德勸說,而是依靠科學化的工程策略與法規支持:

紐約市透過路口縮減與路緣凸出,有效壓低轉彎速度,顯著減少行人碰撞。 荷蘭長期採用 庇護島與中線安全區,讓行人能安全分段通行。 日本學區與高齡者聚集區普遍建置 抬升式人行道限速30公里,駕駛必須主動減速。 在英國與法國, 視覺減速設計更已成常態,包括斜紋路面、漸變標線、彩繪人行道等方式,使駕駛心理上主動警覺。 美國部分住宅區更進一步設置 微型圓環,從交互路口本身重構交通流,減少碰撞點。

延伸閱讀:減速設施案例分享

台灣的遲滯與責任歸屬

   台灣目前卻仍停留在「畫線就叫人本交通」的階段,大量的無號誌路口僅畫上斑馬線卻毫無減速設計,讓駕駛難以提前察覺、難以安全停讓;讓行人誤以為安全而步入車道。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制度性失能的結果。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長期參與街道評估與改善,見證過太多「草率設計」的危害,也看見過改造後街道變得安全、居民願意多步行的成果。

我們要強調:工程不該只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更該是中央交通部的制度任務。

Vision Zero:不是靠運氣,而是靠設計

「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強調:沒有人應該因為走在路上而喪命。

錯誤總會發生,但死亡不該是代價,若政府僅以「畫線」、「裝號誌」交差,而不從源頭思考交通空間如何設計、如何強制駕駛減速,那麼再多的宣導都只是形式主義。  

我們呼籲交通部,儘速將包括:路口縮減、庇護島、抬升式穿越道、視覺減速、微型圓環等人本交通改善設計,納入正式法規與標準規範

讓地方政府有依據、讓工程人員有標準、讓行人與駕駛真正安心。

街道安全不該靠運氣,而是靠制度與設計共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