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步行環境的挑戰與改革

台灣步行環境的挑戰與改革

台灣步行環境的挑戰與改革 | 人本交通倡議

台灣步行環境的挑戰與改革

探討步行環境、行人路權與交通改革的重要性

步行環境現況:刻板印象與社會氛圍

  你是否也觀察到,每當我們要與親友溝通人本交通的議題時,總是會有下面的對話發生:「高雄人都騎車啦,誰在跟你走路?」、「人行道做那麼寬幹嘛?又沒人在走。」、「都塞車成這樣,你們不拓寬車道還要縮減車道去拓寬人行道真是擾民。」

步行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 個人「對於步行環境的認知」顯著影響「整體可步行性」,進而影響「以步行作為移動方式」的選擇。
  • 影響行人認知的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土地混合使用情形、十字路口比率、無尾巷數量等。

社會氛圍與交通工程的影響

當整體社會氛圍與交通工程對行人環境不友善時,行人真的「沒路可走」,年輕人或許能夠適應惡劣的環境,但對於長者、孕婦、幼童等弱勢群體,誰來保障他們的行路安全?    

答案不該是「更厚重的鈑金」,因為這只會讓問題陷入無解的死胡同。

交通改革 3E 原則

解決問題需要結合 教育(Education)工程(Engineering)執法(Enforcement)

政府近期倡導的「以人為本、行人優先」理念,正需要透過教育層面來深化推廣,但這並非一蹴可幾的改變。

人行道推動的障礙:店家抗拒

長期以來有許多店家期待的顧客消費型態是客人可以將機車騎到門口,方便停好車,買了就走… 因此直覺認為在自己店門口規劃人行道就是在斷自己的生路(再加上鄰近停車格規劃不足的情況),然而,這些臨停的機車將店家包圍住,豈不是將更多潛在的消費者拒於門外
我們其實希望,人行道的建設,幫助店家帶來更多人潮,讓大家都生意興隆!當然,我們知道社會文化的改變不可能一蹴可及,但至少方向是對的就不怕路遠。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