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交通是什麼?高雄市行促會如何推動人本街道設計?
什麼是人本交通?完整定義與概念
「人本交通」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交通規劃方式,強調以步行者、自行車騎士等非機動交通工具使用者的需求作為優先考量,其核心價值在於創造安全、友善及公平的城市街道環境,保障所有市民(包括兒童、高齡者、身心障礙者)的行動權利,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安全且有尊嚴的移動方式。
相較於以往以車輛為主導的交通設計,人本交通聚焦於改善行人的步行體驗、減少交通事故風險,並藉此提升城市生活的整體品質與社區活力。
|
人本交通
|
車本交通
|
核心目標
|
確保行人、自行車、行動不便者的安全與便利
|
優先考慮道路順暢與車輛行駛效率
|
關注點
|
交通的公平性、可及性、安全性、社區生活品質
|
交通的流量、速度、道路承載能力
|
街道規劃
|
行人道、自行車道、公車專用道等
|
以拓寬車道、提高車速為主
|
交岔路口設計
|
行人庇護島、縮短過馬路距離、行人專用號誌時相
|
設計大半徑轉彎以利車輛快速通行
|
速度管理
|
降低車速、使用減速設計
|
寬車道、大轉彎半徑,鼓勵高速行駛
|
城市樣貌
|
街道有更多行人活動,公園與開放空間多
|
車道寬但行人活動少,停車場與高速道路占據大量土地
|
為什麼城市需要人本交通?
傳統的交通規劃通常過度著重車輛流動效率,忽略了行人需求,導致人行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頻傳。例如,高雄市在113年期間就有1,310名行人因交通事故受傷或死亡,其中高齡者更是重點受害族群。因此,城市若能轉型採用人本交通設計,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提升步行體驗,讓城市更安全、更有溫度。
人本交通改造城市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文橫三路與廣西路圓環改造
高雄市的文橫三路與廣西路口原本車道過寬,車速過快,行人穿越危險。經過圓環改造計畫後,透過縮減車道寬度、清晰的標誌標線設計以及新增行人穿越庇護島,當地居民感受到明顯改變,車禍事故大幅減少,證明了適當的街道設計能有效改善交通安全。
案例二:仁武區八卦國小周邊通學步道改造
仁武區八卦國小原有道路被路邊停車佔據,學童需步行於車道,風險極高。在高雄行促會推動的社區工作坊帶領下,與居民共同討論後,完成了安全的人行道設計與標線劃設工程,學童安全有保障,社區步行空間更加友善,體現了人本交通的精神與價值。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的解決方案與實踐方式
建立「街道醫學院」培育街道專業人才
為了系統化推動人本交通,高雄行促會建立了街道醫學院,培訓街道設計及社區溝通人才,包含:
- 標線改造師:培訓專業街道設計技能,診斷並規劃街道改善方案。
- 社區溝通師:協助社區發現街道問題、凝聚居民改善意見,推廣人本交通概念。
推動「人本街道儲蓄計畫」與「街道健康檢查」
行促會透過鼓勵居民主動參與「人本街道儲蓄計畫」,將街道改造從傳統的政府主導模式轉為社區積極參與模式,由居民發起、專家協助規劃,促進街道環境真正貼近居民需求。
「街道健康檢查」則透過實際走讀,幫助民眾發現並理解街道問題,進一步培養民眾的交通安全意識及對改善方案的支持度。
企業參與人本交通的價值與貢獻
企業參與人本交通不僅能符合永續發展與ESG指標,更能透過企業內訓課程及社會投資提升員工社會參與感。例如透過街道體驗活動及專題講座,企業可直接參與城市安全改造進程,提升品牌價值並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城市因人本交通而更美好
人本交通並非單純的交通改善,而是一場城市觀念的翻轉。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透過實際案例展現人本交通理念如何有效降低交通事故、促進城市友善與社區活力,證明城市規劃只要「以人為本」,將能創造更美好、更友善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