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歷史的演變:從人本到車本
街道歷史的演變:從人本到車本
臺灣的街道發展歷程,從以人為本的設計逐漸轉向以車輛為主,這一轉變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
人本街道的起點
早期的臺灣街道,如臺南的普羅民遮街與臺北的大稻埕迪化街,皆以行人活動為主軸設計。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形成了人與人交流、經濟活動繁榮的公共空間。
車本時代的來臨
然而,隨著20世紀初汽車工業的興起,全球開始進入「車本主義」時代。在臺灣,戰後的經濟發展和都市化進程加速了汽車和機車的普及。政府在都市規劃中優先考慮車輛通行效率,導致人行空間被壓縮,行人安全受到威脅。例如,臺北市的街道在都市計畫中未能充分考慮行人需求,導致人行道狹窄或缺失,行人被迫與車輛爭道,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
國際改革經驗:重拾人本交通
世界各國正視交通帶來的傷害與污染,紛紛推動人本交通政策:
- 荷蘭: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荷蘭政府積極推廣自行車文化,建立了完善的自行車道網絡,並制定相關法規保障騎行者的權益,成功將自行車融入日常交通,提升了城市的可持續性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 日本:面對交通擁堵和事故頻發的挑戰,日本政府在1980年代制定了《城市交通整備促進法》,推動城市交通管理的合理化和效率化,並在2005年引入「行人優先區域」制度,強調保護行人等交通弱勢群體的權益。
- 韓國:自2010年起,韓國啟動交通改革,通過降低市區內道路限速、改善公共交通設施等措施,在短短十年間成功將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減少了50%,成為全球交通安全改善的典範。
臺灣的反思與轉向
2022年底CNN報導臺灣行人安全問題,引發社會關注。政府隨後推出《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及《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訂定2030年交通事故減少30%、2050年零死亡的願景。
但政策推動之外,還需全民共同參與與行為轉變,才能落實人本交通的核心價值。
展望未來:讓街道重新屬於人
街道的設計應重視行人安全與生活品質,而非僅是交通效率的載體。
藉由國際借鏡與在地努力,我們有機會重新定義街道的角色,使其成為連結人與社區的重要空間。
- 每個人都有安全步行的權利
- 設計應容錯,而非責怪使用者
- 街道不只是通勤路徑,更是生活場域
唯有集結市民、設計者與政策制定者的力量,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街道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