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人──從視野談行人安全
看得見人──從視野談行人安全
大部分的用路人都有騎車開車的經驗,有沒有那麼幾次,你覺得行人(或是其他的用路人)從路邊「突然衝出來」呢?
有時候即使速度並不快,對駕駛來說卻幾乎沒有反應時間,這通常代表那裡沒有足夠的「視野距離」(以下簡稱視距)來保障雙方的安全。
什麼是「視距」?
視距指的是駕駛人能夠看到前方物體(如行人、其他車輛)的距離,這個距離必須足夠長,才能讓駕駛人有時間判斷、反應與採取行動(如減速、煞車)。
根據交通工程設計標準:
- 反應時間約為1.5秒
- 一般車速30公里/小時時,安全視距應超過20公尺若在這段距離內看不見前方人車,發生碰撞的風險將大幅提高。
常見視距阻礙有哪些?
在馬路上,阻礙視野的因素比你想像中多,例如:
- 車輛停放在斑馬線前(違停或是車格設計太靠近斑馬線)
- 路燈、電箱、變電箱等公共設施
- 路樹、植栽未修剪
- 招牌、攤販或垃圾桶等臨時物件
這些看似日常的東西,卻足以讓駕駛人在關鍵時刻「看不到人」。

為什麼視距那麼重要?
良好的視距不僅讓駕駛看得見,也讓行人能預判車輛動向。在沒有號誌的路口或斑馬線上,雙方若能提早目視、眼神交流,便可互相傳達「我看見你了」、「我準備停車」、「你可以走」等訊號。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非語言互動,是促成道路共用與降低事故的關鍵。
一旦視距不足:
- 駕駛無法及時發現行人 ➜ 來不及煞車
- 行人以為車輛有看到他 ➜ 誤判而冒然通過
- 雙方都未察覺對方 ➜ 高風險碰撞
實例觀察:斑馬線旁的視線死角
以高雄新興高中與新興國小之間的無號誌斑馬線為例,路口一側設有燈桿與停車格,擋住了駕駛與學生彼此的視線。即便駕駛放慢速度,學生若未注意來車或突然通過,仍存在高度風險。
此種設計應予以改善,例如:
- 退縮停車格距離,至少10公尺
- 設立「禁止停車線」或「斑馬線前退縮區」
- 移除或調整遮蔽視線的設施
改善的可能與實際成效
透過「車道瘦身」、「標線後退」、「增設庇護島」等措施,不僅提升視距,也讓駕駛更容易看到行人,據居民回饋「事故明顯減少」。
這些工程設計,其實都能夠透過像「街道健康檢查」、「人本街道儲蓄計畫」等社區參與方案進行改善規劃與推動,讓居民共同參與街道安全的打造。
打造安全街道,要從「看得見」開始
人本交通不只是工程問題,更是讓「人」彼此看得見、互相理解的設計。
從街道的每個角落──車格退縮、障礙物移除、視距淨空──做起,我們可以建立一條條「看得見彼此」的安全道路。
延伸閱讀:乍看好走的通學步道,隱藏著哪些風險?
延伸閱讀:街道健康檢查:發現街道問題的走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