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好走的通學步道,隱藏著哪些風險?|街道健康檢查
🚸乍看好走的通學步道,隱藏著哪些風險?
—— 通學步道檢核的必要性與現狀
自從「行人地獄」議題發酵後,中央開始推動多項計畫來改善步行環境。其中,為了維護學童的安全,通學步道的改善被列為政策重點之一。但今年年初,長期關注兒童安全的靖娟基金會與全台各地的交通倡議團體,實地檢視了數所學校改善後的通學步道,結果卻平均僅得 33.79 分 的成績,再次引發社會對學童安全的關注。
雖然這次評分標準引起部分局處的不滿,但「通學環境品質低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該問的不是分數,而是——
- 良好的通學步道,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某條路不太對勁,卻說不上來原因?
也許你曾有這樣的經驗:覺得某條路「怪怪的」,走起來總是不太舒適,卻說不上是哪裡出問題;或是明明設有行人道,卻總有彆扭的小地方,讓人走得心驚膽跳。
這正是通學步道檢核存在的價值——幫我們從模糊的「不舒服」,具體找出潛藏的設計缺失。
🏫新興高中作為範例:一場街道的健檢
這篇文章中,我們以新興高中為例,帶你實際看看一條看似平凡的通學路線,實際上藏有哪些危機?我們根據「街道健康檢查」評估表,從數十項檢核項目中挑出幾項問題,對應到四個重點面向:
- 看得見人:斑馬線附近是否有遮蔽視線的停車格、燈桿、變電箱等?駕駛與行人能否互相清楚看見彼此?
- 穿得過去:人行道是否連續、有無障礙物?導盲磚、無障礙設施是否到位?
- 慢得下來:車道是否過寬?是否有設置速限與減速設施?駕駛是否能即時反應?
- 走得舒服:街道上是否有遮蔭、座椅等提升步行舒適度的設計?
這些問題,不只發生在通學步道上,甚至日常生活中你也可能遇過類似的情境。透過檢核的觀察與討論,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發現:安全的街道,其實是可以被檢查、被改變的。
⚠️不是只有家長才該在意這件事
通學步道的安全,攸關的不只是孩子與學校,而是整體城市的生活品質。當我們的街道讓孩子不敢安心行走,大人也不會有安全感。更別說當系統性缺失普遍存在,就算不是家長、不是學生,也遲早會成為下一位受害者。
看懂問題,是改變的第一步。
你準備好一起進行街道健檢了嗎?
接下來,我們將透過「街道健康檢查」的四大檢核面向,一一帶你認識通學步道常見的結構性問題,並一起思考,哪些設計該被改變、哪些危險可以被避免。
延伸閱讀:步道檢核標準與常見問題:四大面向解析